华丽转身!可持续城市更新的“上海模式”
华丽转身!可持续城市更新的“上海模式”
5月30日下午,复兴中路565弄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复兴中路565弄21—22号、23号、24—25号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二轮实现100%签约,成功生效。
作为《黄浦区旧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操作规程(试行)》出台后的首个项目,同时也是黄浦首个在历史风貌区推进的旧住房改造项目,复兴中路565弄项目在区房管局、瑞金二路街道、永业集团“三驾马车”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全市旧住房成套改造“三项新纪录”:一轮意愿征询和二轮签约两个100%同意、征询至签约生效时间仅52天、二轮签约首日即实现100%签约。
屋里晒不到太阳、老鼠苍蝇经常出没、黄梅天家里潮湿到能滴水……这是居民30多年的生活日常,而这样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打造外滩“第二立面”
上海外滩,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承载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与记忆。而外滩的旧楼群,更是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
上海外滩临江建筑36幢,是外滩“第一立面”;非临江建筑141幢,即“第二立面”。而今,“第二立面”众多历史悠久的建筑也在经历一场华丽转身,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共识,外滩旧楼的改造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在黄浦区政府的引领下,外滩旧楼改造逐渐展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为这片城市地标赋予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经历十载的精心打磨,外滩“第二立面”地标性建筑老市府大楼以“外滩·老市府”的崭新面貌重新亮相。这里对上海有着独特的意义:上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曾设于此地,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曾在这里工作,爱因斯坦也曾在此发表演讲。未来,这里的地下展览空间、庭院广场花园、360º屋顶露台和综合商业文化空间将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市民,成为外滩又一个充满魅力的热点。
日前,“外滩·老市府”品牌揭幕仪式暨全球招商品鉴会在老市府大楼内举行,标志着外滩“第二立面”又一地标性历史建筑——老市府大楼,以全新的面貌和多元功能业态重新亮相,为城市提供服务。本项目由英国著名建筑师、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david chipperfield亲自领衔设计。
老市府大楼是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的核心建筑。该项目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2019年10月9日,老楼开始修缮;2020年9月,项目全面展开;2023年4月,大楼完成“百年围合”,今年5月工程建设完工,进入招商阶段。各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实现了整个街坊的“再现风采、重构功能”,使“破旧”变为“古典艺术”。
老建筑历经时间洗礼,功能多样,多次改扩建导致外立面受损、内部结构退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外滩·中央”项目开发前,这里居住着1000多户居民,有些居民仍在使用马桶,生活条件急需改善。此外,还有数百个小产权单位。
为了“保护建筑风貌、恢复商业活力以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黄浦区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启动了“外滩·中央”项目的更新改造。改造后的“外滩·中央”定位为“商业+旅游+文化的生活时尚秀”,引入了高端零售、特色餐饮、文化艺术和高端办公等多种业态。
“外滩·中央”项目由中央大楼、美伦大楼、新康大楼和华侨大楼这四座历史保护建筑组成,改造过程中引入了街区内部的玻璃天幕,将这四座历史建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公共广场空间。广场直接连通南京东路、四川中路、江西中路和九江路。
这个数十米高的玻璃天幕与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旁的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拱廊有相似之处。
外滩旧楼改造着重点
近年来,上海对一批历史建筑及老建筑进行重点保护性修缮和更新利用,最典型的区域就是外滩。外滩·中央、南京路步行街东拓工程等一系列典型的更新项目,引入了富有活力的产业,打造了极具吸引力的城市空间。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外滩的建筑群承载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每一栋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改造过程中,政府与开发商充分考虑了保护这些建筑的重要性,通过修缮、加固等手段,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使外滩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重视功能更新与创新设计
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外滩旧楼的改造不仅仅停留在外表上的修饰,更注重内涵的更新与创新。通过引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科技设施,将旧楼转变为集合商业、文化、艺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满足了市民与游客对于城市生活品质的需求。
注重城市景观与环境保护
外滩地区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其景观对于整个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改造过程中,注重提升了外滩地区的城市景观品质,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等手段,打造出更加宜人的城市环境。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外滩地区的改造不仅仅是建筑的更新,更是对于整个区域经济与文化的振兴。通过引入高端商业、文化艺术等项目,吸引了更多的人流与资金流入,推动了外滩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文化交流,为上海乃至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黄浦区外滩旧楼改造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更新工程,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景观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外滩旧楼改造成果斐然,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与活力。
《繁花》带动“考古热”
讲述20世纪90年代上海社会风情的电视剧《繁花》,带动了一波“考古热”,带火了剧中出现的一众场景。和平饭店、黄河路、进贤路等地变身新晋网红打卡地。
电视剧《繁华》剧照
《繁花》小说中,普陀区长寿路一带的“大自鸣钟”这个地名频繁闪现,是三位主角之一小毛的生活舞台。其中包括与《繁花》小说作者金宇澄有深厚渊源的“老宝凤银楼”。如今,大自鸣钟商圈区域的发展可谓“繁花”似锦。高品质楼宇鳞次栉比,吸引大小企业相继入驻,商业广场同样强势出圈,每日人流如织。
鸿寿坊、189弄购物中心、旭辉里等等商业体,组成了如今的“大自鸣钟”商圈。其中不得不提的,正是开业即火爆的鸿寿坊。小小1.5万平方米的空间承载着近百年的城市记忆,延续了新天地的改造思路和手法,保留成片石库门里弄和鱼骨状肌理,同时打造写字楼引入办公功能。同时,因地制宜地定位为社区商业,通过小尺度微更新,在建筑里弄引入市集等接地气的业态,占比高达九成的餐饮,吸引周围各年龄段客群来消费,从众多商圈中脱颖而出。
正如金宇澄说过的:“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每当你进入一座城市,你最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它们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看完书中剧中旧梦,再来到其中提及街道和建筑面前走一走,感受城市的更新与时代的变迁,或许会有不少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