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当之无愧的经济开发区领头羊
漕河泾,当之无愧的经济开发区领头羊
CRG高德量行 8月4日
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眼下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需要从以往靠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注重服务、注重软环境,在科技引领下以全产业链融合驱动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徐汇区将加强东部高质量滨江发展带与西部地铁15号线高能级科创集聚带建设,一方面推动沿江岸线全部贯通,另一方面强化漕河泾开发区的产业创新功能,着力形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产业多元、良性互动的创新发展态势。东西之间充分发挥两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轨道交通和快速化路网建设,推动科技、文化、人才、市场主体等资源流通,着力形成资源流通、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
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所依托的六大重要承载区之一,是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目前,漕河泾品牌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包含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扶持培育上市科创企业已逾百家。漕河泾开发区大服务体系内含有科创、物业、人事、商业、环境多重产业服务配套,后期园区还将着力引进政府行政服务窗口,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
其实,探索漕河泾开发区的发展历程还要追溯到1984年建立的“上海市微电子工业区”,它就是漕河泾开发区的前身,也是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工业区。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扩建成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1年,漕河泾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国务院又在第一批国家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给漕河泾戴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帽子,漕河泾开发区成为唯一集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为一身的开发区。
经过几十年潜心耕耘,漕河泾开发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近十年来,园区还重点引进一大批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运营结算中心等项目,由此推动开发区向优二进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作为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它也见证了上海产业园区发展变迁的历史,成为全国开发区首屈一指的品牌,并成为上海市首个以开发区注册申请的著名商标。
从传统的微电子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漕河泾通过引导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性数字产业协同发展,集聚了腾讯、微软、商汤、安谋、依图、字节跳动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了上游算法与下游应用双向支撑的产业生态。
漕河泾开发区的成功也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漕河泾开发区位于上海西南部,地跨徐汇区和闵行区两个行政区,东至桂林路(含邮通设备厂),南至漕宝路(含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西至新泾港,北至蒲汇塘。毗邻徐家汇休闲、购物及娱乐中心,周边交通网络完善,火车站南站及虹桥机场均近在咫尺。地铁9号线在开发区内有3个站点,在建的12号地铁线、规划中的15号地铁线以及多条公交线路为漕河泾带来非常便捷的公共交通。中环线作为城市快速路横穿漕河泾开发区,快捷连接着每一条进出上海的主要高速公路和其他城市快速路。
徐汇区作为上海西南部的城市副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正利用黄浦江西岸原老工业区以国际化的眼光打造卓越城区、卓越水岸,注重并善于用精准思维谋发展的战略、平台思维做发展的乘法、生态思维做发展的举措。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城区西部的漕河泾开发区有着充分的体现。
经过33年的发展,漕河泾开发区已拥有141家世界500强企业、144家内资上市企业,2020年GDP 达1799.3亿元、同比增长22.08%。特别是园区开发的科技绿洲园区,已引进字节跳动、中航信等一批世界500强、独角兽、行业领先企业,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
漕河泾开发区自成立之初就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实行了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的独特管理模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设管委会、企业化运作的开发区。这套创新机制让漕河泾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善于抓住发展先机。
在市场化导向下,漕河泾构建了一整套针对创新企业的服务体系,通过设立漕河泾科技创新中心,引入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双创服务体系。开发区内55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中小科技型企业都曾通过园区平台享受到了政策申报、人事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各级政策“红利”。
此外,漕河泾开发区还与所在行政区联手,在招商引资、财税落地、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区域管理等方面紧密协作,以经济发展为纽带,以协议为形式,以平台为抓手,实行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区区合作模式。
漕河泾开发区的先进经验也在于其牢固树立系统的观念,以创新驱动发展,善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和政策的效应,狠抓“两化一推”这个抓手,探索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创新园区合作开发、利益分享等机制,不断推进开发园区改革。
当然,漕河泾开发区的成功更是离不开人才的汇集。
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首要和根本资源,漕河泾开发区的这一人才优势对开发区内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海是中国多元化人才最集中的城市,不仅劳动力素质高,劳动力费用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而且高科技工业领域的人力资源尤为优秀。漕河泾开发区依托周边20多所高等院校和120多所研究开发机构,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很容易吸引较高素质的劳工和专业人员。
开发区周边的学校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
周边各类科研院所有120多个,其中较著名的有: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激光技术研究所、航空615研究所、航天801研究所、航天803研究所、航天807研究所、航天811研究所、航天812研究所、航天第八设计部、电子科技集团21研究所、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上广电中央研究院等等。
此外,开发区内还设有留学生回国交流站和留学生公寓,为留学生来开发区工作提供方便。
2018年,全球领先的半导体IP设计公司ARM的中国合资公司“安谋科技”落户漕河泾。ARM坦言,选择漕河泾,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产业生态——作为上海乃至全国顶尖的高科技园区,漕河泾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一流的商业环境,更有完备的产业生态链和生态圈。事实上,早在安谋科技落沪之前,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就与ARM的人才培养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培养集成电路高端设计人才。
这就是所谓的“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吧。
对于漕河泾开发区来说,不仅要引进“优秀种子”落地,更要助其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富瀚微电子是国内安防视频监控芯片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自入驻漕河泾创业中心孵化基地后,在创业中心帮助下,富瀚微电子从孵化基地顺利毕业,并进入漕河泾企业加速器,一路发展最终于2017年在深圳创业板挂牌上市。迄今为止,漕河泾创业中心已累计培育上市企业近30家。
漕河泾创业中心连续11年被国家和上海评为“优秀孵化器”,荣获“亚洲最佳孵化器”称号。从创业中心孵化器里走出了新涛、利策、未来伙伴、富瀚微电子等二十多家科技“小巨人”。同时,漕河泾开发区还是上海知识产权服务链最完备的区域。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都设立在园区内。
在2020年上海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开发区综合发展指数名列中型园区榜首。其在4个分项指数中,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一;在9项专业评价指数中,持续发展指数和产业发展指数排名第一。
漕河泾开发区始终将创新作为园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目前已探索出具有漕河泾特色的综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比如打造全链条的“引育融”联动机制,探索跨界的引才聚才载体,形成高水准持续发展路径等。
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也在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同时积极推动原有企业转型升级。在项目引进上,漕河泾也从之前单个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开始向完善其产业链、产业群、产业网转变,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把占有2/3比重的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推向这些产业链、产业群、产业网的集合体当中,从而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漕河泾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跨界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科技园区的合作。
如今,这里聚集了全市约1/4的集成电路企业和全市1/4的重点人工智能企业。眼下,抓住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漕河泾开发区正着力于提升“数字经济”产业能级,推动功能平台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赋能,一个以国际协同创新为特色的数字经济示范区蓝图初现。
下一步漕河泾要聚焦重点区域的开发,为上海城市空间的再利用、产业能级的再提升提供样板;加大引入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一网通办”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另外,要在做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质量、提升品牌亮度基础上追求高密度发展。
以全产业链融合驱动开发区经济,漕河泾已经到了换挡发展、能级提升的关键时刻。瞄准数字经济这一未来发展引擎,漕河泾又一次又快又准地行动起来。据了解,漕河泾开发区内最优质的载体资源,如“花园式、低容积率”的科技绿洲、新落成的地标综合体漕河泾中心,以及城市更新的典型项目英业达国际商务广场等,都将用来全力打造“漕河泾数字芯园”。
位于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东侧的航天科技城,已经全面开始桩基工程,整个项目的工程预计于2025年左右竣工。据悉,整个科技产业园区的业态有三大功能,科研设计办公区、科技人才的租赁住宅生活区,以及为这两方面所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区域。今年计划投资7.6亿元,预计年底完成科研设计区1标段桩基工程、基坑围护以及坑底加固工程。项目将着力推动航天优势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化应用,大力推动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技术、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以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打造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竞争优势强,并且具有航天特色的核心产业群。
另外,在距离徐汇滨江不远处,漕河泾开发区与徐汇区政府正在合力共建115万平方米的北杨人工智能小镇。
漕河泾开发区也将继续加快产业园区更新与产业突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